第三章--化蛹
2020/7/3
才放入溫控一週,似乎就有做蛹室的跡象???
好像比預期的快,但就再觀察看看
明顯看到幼蟲在的地方土色明顯有較深的一圈,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
不過過程中有發生插曲,6/30日早上住家附近因為鳥築巢咬到電線,有造成短暫停電過
然後這台冰箱在電來後不會自動重新運轉,導致隔天所有幼蟲都悶到,跑到土上方= =
好在發現後緊急通風降溫,蟲才沒大礙(然後馬上做蛹室?)
總之,有用這款冰箱的朋友務必特別注意
2020/7/10
看到這個後,內心更加確定啦,的確是在做蛹室無誤
(我有調換過上方兩公的盒子,所以照片中看到的是7/3做蛹室那隻公蟲,然後盒子側面轉了180度)
這隻公蟲是末重115克那隻(毛象B),比母蟲還快做蛹室我也是蠻意外的
(不過母蟲好像也有動起來的跡象,持續觀察)
因為看起來還沒進入前蛹期狀態,就先不開挖打擾(上一代有慘痛經驗,還沒進入前蛹期就打擾到導致幼蟲爆走)
繼續放置,讓子彈飛一會兒
2020/7/16
隔了一週再看,確認幼蟲是只會扭動的前蛹後,按耐不住手賤還是開挖了
(這次經驗也確定,毛象B從開始做蛹室到進入前蛹,就算溫控26度也差不多2週的時間而已)
可以看到蛹室坐在短邊,然後頭部部分是有墊高一些的
量一下蛹室只有13公分,和爬文的數據相比是短了點,怕牠化蛹折到角晚點再來做人工蛹室吧
幼蟲保持非常優秀的體重維持率
和前年飼養個體以及網路其他資料相比,體重維持率高的驚人(幼蟲末重將近90%的維持率,去年差不多只有7成5,網路文獻也差不多)
由於前年親身飼養經驗和網路上其他體重維持率不高的案例,都是在室溫30度左右甚至更高的情況下進入前蛹
所以這裡我大膽猜測
毛象也許是不用溫控也能飼養的物種
但是做蛹室前要是能給予低溫穩定環境
能讓幼蟲快速做好蛹室,減少非常非常多體重流失
(這次經驗是停電事件後重新溫控26度環境下,放不到3天就開始做蛹室)
因此如果家裡有毛象只養100克出頭,和別人動輒130-150克相比毫不起眼的也不用灰心
在最後階段透過穩定的降溫,搞不好能讓你的毛象反敗為勝喔
題外話,這個思考也讓我連接到南洋大兜的部分
大家都知道南洋大兜沒溫控非常難養出長牙型,而且在三齡末會大爆走,輕則大掉克重則死亡
然後常常有不錯體重出來卻是中牙或短牙的情況
但有部分文章顯示了,若南洋大兜在冬季溫度較低環境下進入前蛹並化蛹
即便平時不溫控,出長角型的機率也比其他季節化蛹的高上不少
這部分留待日後有機會再來驗證,但理論上來說我覺得挺有道理的
總之,甲蟲在化蛹前的階段以較低溫控制,是真的會穩定上不少
當天晚上幫毛象B做了個新的人工蛹室
寬度和仰角參考牠自己做的蛹室,長度則增加了不少
讓他未來化蛹時可以避免折角,羽化時也有空間晾翅
接下來就是為牠祈禱一切順利囉
2020/7/24
過了一週,毛象B也離化蛹不遠了
可以看到隨著排出剩餘體液,重量的部分還是有些微下降
但目前維持比例還是有85%左右,仍然十分優秀
至於母蟲方面,體型最小的D母確定做好蛹室了
等進入前蛹階段後再來開挖
不過最大的A公和C母倒是沒有做蛹室的跡象,就繼續耐心等待吧
2020/7/30
看到D母確定進入前蛹期後,手賤決定開挖觀察看看
蛹室做的不差,但稍微小了點,長度大概只有8-9cm
之後再看看要不要換成人工蛹室吧
蟲體不重,只有63g(末重81g,維持率約78%),而且體重維持率也和過往案例差不多,不像B公優秀
(但純考量流失體重不考慮比例的話,B公約18g,D母也是18g其實差不多)
但考量到牠媽媽前蛹也只有65g,成蟲卻有74mm,倒可以期待一下未來體長
目前較小的對蟲(B公D母)都進入前蛹期了,較大的A公和C母卻沒什麼動靜
我猜這也是大自然的安排(確保累代),或許A和C也會在差不多的時候進入下一個階段
至於B公部分雖然進入前蛹期半個月了,但還未有下一步動作
不過大兜蟲發育本來就比較慢,溫控也會延緩整個化蛹流程,也急不得囉
2020/7/31
今晚,我想來點毛象大兜化蛹記錄
(懶的撕開保鮮膜拍照還請見諒)
從確定進入前蛹期到準備化蛹,等待了半個月
但有養蟲的都知道,蟲特別愛挑半夜化蛹或羽化,想觀察往往還得挑燈夜戰
這隻毛象B也不例外,從晚上9點發現腹部開始脫水到半夜1點,不化蛹就是不化蛹= =
後來真的撐不下去決定凌晨5點再起來看看,竟然還是前蛹的模樣,受不了直接放棄觀察
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,毛象XD
2020/8/1
結果早上7點看,毛象B已經完成脫皮了......(就在我決定放棄觀察後沒多久)
沒有戴面具或畸形情況其實就沒大礙了,就等待牠頭角充血完囉
過了2小時候再看,頭角充血完畢,體色也變成漂亮的橘色了
相當不錯,看起來有遺傳到老爸的長鼻象血統
(牠爸末重才104g,體長就有113-114mm,有賴那又直又長的頭角)
之前看昆蟲論壇和其他部落客文章,有提到化蛹時毛象頭角大致能區分成回勾型和直角型的
因為毛象的頭角會在羽化後幾天內伸展完成,如果蛹期頭角回勾程度越大,羽化後頭角就會越長
毛象B的頭角回勾程度蠻大的,因此可以期待牠在角長上有不錯的表現
致於過去飼養紀錄方面,上次親手飼養的毛象頭角回勾就差不多是垂直程度而已
雖然最後羽化失敗,但頭角部分的確比較短(下圖為過去飼養的毛象)
上圖的毛象羽化後,頭角長和B公牠們的爸爸相比,差距顯而易見
(下圖左為上圖毛象,右為B公牠老爸)
在末重還多B公爸20g左右的情況下,頭角卻短了足足1cm
不過講這麼多還是希望B公成功羽化,這還是比甚麼都重要啊
2020/8/5
隔了幾天,等待毛象B蛹硬化一點後,決定請出來量個蛹重和蛹長
首先是蛹重部分
92g的蛹重並不驚人,但卻有幼蟲末重的80%,維持率相當不錯
而看過許多文章後90-95g毛象蛹羽化後體長區間落差頗大
有超過120mm的超大個體,也有100mm初的中型個體,可見毛象體長和體重並不一定成正比
有時角長才是最終關鍵(當然有人喜愛毛象寬厚體態,幼蟲重140-150g個體羽化成110mm上下肥壯體型也很有人氣喔)
再來是蛹長部分
在量的時候只要輕觸牠就會瘋狂扭動,怕割傷牠所以只能比出個大概值
蛹長差不多是117mm,正常羽化後腹部縮完體長會縮水不少
但毛象還有頭角伸直的秘密武器,期待毛象B體長能順利跨過115mm大關,拼贏牠老爸
2020/8/11
上次看到母蟲邁入前蛹,按時間估算預計差不多也正式化蛹了
打開一看果不其然
正式獲得一對毛象蛹,看體色和摸起來手感,蛹化時間可能在3天內
小心的量個體重後就把牠放回去了
總覺得腹部有點長= = ,希望只是錯覺可以平安羽化
這個重量和牠媽媽比輕了2-3g,要是成功羽化體長應該在70mm上下
接下來就是1個月的等待囉
以下做個簡易的B公D母體重統計
B公狀態 | 體重 | D母狀態 | 體重 | |
2019/8/16 | L3 | 89g | L3 | 71g |
2019/10/10 | L3 | 107g | L3 | 78g |
2019/12/20 | L3 | 110g | L3 | 78g |
2020/2/1 | L3 | 113g | L3 | 79g |
2020/3/7(峰值) | L3 |
117g |
L3 | 83g |
2020/5/3 | L3 | 115g | L3 | 79g |
2020/6/27(末重) | L3 | 115g | L3 | 81g |
2020/7/24 | 前蛹 | 97g | 前蛹 | 63g |
2020/8/5 | 蛹 | 92g | 前蛹 | N/A |
2020/8/11 | 蛹 | N/A | 蛹 | 59g |
至於A公C母的部分,因為完全沒有要化蛹的跡象
所以決定之後找時間再換一次土
A公C母飼育紀錄的部分就等之後化蛹再補上囉
最終章羽化篇https://reurl.cc/7ypgek